这是《深度中国》课程第五讲“乡关何处——‘农民究竟应该是进城还是返乡★’”授课中的一幕。
听了《深度中国》课程:“从精准扶贫看大学责任——来自澜沧江边的故事”这一生动结合一线支教故事的专题内容★,让他印象深刻。“学以致用★,以后我要争取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,为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”
★★★“教育的本质,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★、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、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★”教师李晶说,“能够启发学生思考,给学生带来触动,课程的目的就实现了。”
★“专题式主要由一位老师主讲★★,辩论式由两位老师分正方★★★、反方共同主讲★★★,对谈式则是三位或多位老师共同参与,在对谈中交流真知灼见。不拘一格,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选择。”授课教师副教授说。
“大学时代★★★,就像学生进入了小麦的‘灌浆期★’,这个时候阳光★、水分跟不上★,就会耽误一季庄稼。思政课★,就是要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‘阳光★★’‘水分★★★’。★”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说。
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学生丁健豪而言,精准扶贫,原本是一个有些遥远的概念。
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生王孙超感慨:★“课程回答了我们很多疑惑,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窗★★,更加全面、深度地了解了祖国。”
湖北省委高校工委★、省教育厅日前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全省高校“五个思政”建设现场推进会。128所高校党委负责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参加会议★,并观摩了《深度中国》课程教学演示。
★★“我们需要在未来保持这种关注国事的态度★★,将从这堂课中学到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应用在之后的生活中★,不断学习★、不断探索、不断进步、不断践行★★,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。★★★”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马富为说。
当余光中先生的《乡愁四韵》,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荡★★★,思乡爱国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莘莘学子★★。初冬时节★★★,一学期的《深度中国》课程画上句点。
台上★★,两位老师围绕“进城还是返乡”展开激烈辩论;台下★★★,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,不少人还通过课堂上使用的★★★“微助教”“微弹幕★★”等新媒体应用工具★★★,发送“弹幕”观点、实时互动★。
“通过国际比较,我们更加全面、深度地了解了当今中国的发展。这也让我们懂得要更加主动地去关心国家大事,更加明白作为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★★★。”管理学院学生蔡嘉琪说。
《深度中国》课程还广泛“借智”,除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任课老师之外,还广邀校内外名家学者。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、原校长丁烈云,以及武汉其他高校的知名学者,都曾登上讲台。
每学期的十二次课,分别确定不同的主题,结合不同主题,又推出了专题式、辩论式★、对谈式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。
题★★:“有高度”融合“有温度★★★” “天下事★★★”讲成“身边事”——思政课《深度中国》何以成为“爆款★”课程?
邵新宇说,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★★,离不开更有贴近性的载体。“大学之为大★★★,就是在授业解惑中,引人以大道★、启人以大智,使人成为栋梁之材。思政教育,要不断探索将‘高度’与‘温度★’结合★★,把★★★‘天下事’更好地讲成‘身边事’★,立德树人,打造‘有灵魂的卓越★★’。”
为了能在课堂上抢到一个座位★★,每次上课前半个小时★★★,许多同学就已赶到教室;没有座位的学生★★,挤满了走道,宁愿站上两个多小时,也要把课听完……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《深度中国》授课时的常态。
“有的学生★,原本对思政课存在偏见和误解,认为课程枯燥、不易理解。《深度中国》课程希望成为★‘供给侧改革’的一种尝试。★”授课教师闫帅说★★★,★★“思政课不能‘曲高和寡’,贵在‘润物细无声’。”
谈及民主问题★★,课程以部分西方国家的大选为例,直击★★★“金元政治★★”的弊端,“我们的民主是人民民主★★,体现大多数人意愿★★★,更能集中力量办大事……★”
“聆听课程★★,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的国家★★。我们在享受制度优势的同时★,也要理解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★★,我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★。★★★”自动化学院学生戴志伟说。
无论是从每堂课的授课教师人数、授课方式,还是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来看,《深度中国》课程都可谓另辟蹊径。而类似的形式创新★★、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,贯穿于课程始终★★。
为了能在课堂上抢到一个座位,每次上课前半个小时,许多同学就已赶到教室★★★;没有座位的学生,挤满了走道★★,宁愿站上两个多小时,也要把课听完……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《深度中国》授课时的常态★★。
《深度中国》课程,也是华中科技大学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。
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授介绍,课程结合的★,多是开课一段时间内广受关注的话题★★,比如中美经贸摩擦、精准扶贫等。避免★★“填鸭式”的教学,将思政理念融入“接地气”的教学全过程★,让学生在思辨中增进对中国道路的自信,增进对中国方略的认同。
“有高度★★”融合★★“有温度” ★“天下事”讲成“身边事★”——思政课《深度中国》何以成为“爆款”课程?
《深度中国》课程★★,同样为青年学子们提供了更多观察中国和认知世界的视角和方法★★★。
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说,只有遵循思政工作规律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★★★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★,才能像《深度中国》课程一样★★★,既有高的“到课率”“抬头率”,又有正确价值观的“入脑”“入心”。
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时事热点的讲解与分析中,《深度中国》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以及外部世界,引导学生“理解中国、认同中国、振兴中国”★★★,进一步增强了“四个自信”。
★“《深度中国》不仅是课程的创新,也是一次成功的思政课改革探索。”湖北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、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王艳玲说。
邵新宇介绍,学校正着力全面抓好★“思政课程”建设,努力构建全员★★★、全过程、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体系,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,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、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。
思政课程,何以受到学生“热捧”★?成为“爆款”课程背后,《深度中国》又有着怎样的历程★★?
“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/信一样的雪花白/家信的等待/是乡愁的等待……”